蕁麻疹

來無影去無蹤 旁人無法理解的癢 蕁麻疹不一定是過敏臺大醫院皮膚部專任主治醫師/ 朱家瑜醫師

慢性蕁麻疹誤以為過敏!

A小姐是個33歲的上班族,曾有2年的時間為慢性蕁麻疹所困擾。因難以忍受紅、腫、癢,讓A小姐在工作時不顧形象的狂抓癢處,不僅白天無法專心工作,晚上更難以入眠。每次突如其來的蕁麻疹都像是反覆的噩夢,奇癢的膨疹越抓越多、越抓越癢,當A小姐受不了疾病纏身而取消約會或是工作請假時,說也奇怪,紅腫竟然自行退去,恢復成正常的模樣,連旁人都無法理解的疾病,讓A小姐也難以解釋。起初以為是食物過敏,但長時間忌口仍持續發作,經門診檢查後排除了過敏的可能,才確診為慢性蕁麻疹,治療後,情況才獲得改善。

急性與慢性蕁麻疹的差別

依病程的長短,可將蕁麻疹分為「急性」與「慢性」。臨床上定義:「反覆發作超過六週以上即為慢性蕁麻疹」。「慢性蕁麻疹」通常找不到病因或誘因,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疾病,與患者的體質有關,例如心理情緒的壓力與內在荷爾蒙改變,必須靠長期的追蹤治療來控制病情。「急性蕁麻疹」通常由過敏原所引發,只要避開過敏原、搭配臨床的診斷與治療,即可阻斷新的皮疹發生。

慢性蕁麻疹的症狀與好發族群

 

    慢性蕁麻疹主要有三個症狀:
  • 膨疹: 發作時會在身體各處出現疹塊,接著膨起形成疹塊,大多集中在手臂、腿部,甚至臉部。
  • 極度癢感: 膨疹後會伴隨極度的癢感,通常搔癢持續數小時。
  • 血管性水腫: 由於皮膚內的血管突然擴張,加上血管通透性,導致皮膚腫脹,常見於皮膚較薄處,如嘴唇、眼皮。

 

任何年齡皆有可能遇到蕁麻疹,女性好發率約為男性的2至3倍。而慢性蕁麻疹佔總人口的1%,其中有60%的慢性蕁麻疹患者找不到病因。7成以上的慢性蕁麻疹患者,長期處於心理壓力和失眠,特別是30~49歲年輕族群。當您的疾病已紅、腫、癢且反覆發作超過六週,小心!慢性蕁麻疹已經找上您囉。

長期就醫可妥善治療

由於慢性蕁麻疹是一個相當擾人的皮膚疾病,正因為病因難以查覺,若置之不理,將導致疾病更加嚴重,造成長久不適的心理和生理困擾。一但發現有蕁麻疹的症狀,應即早就醫,透過醫師專業的判定,勿以為蕁麻疹消退就痊癒了,應以長期治療的態度與耐心面對,才是有效掌控慢性蕁麻疹的方法。

蕁麻疹自我紀錄與控制:國際通用「UAS7」活性檢測表臺大醫院皮膚部專任主治醫師/ 朱家瑜醫師

正值梅雨濕熱之際,氣溫、溼度等變化容易誘發蕁麻疹,導致求診病患增加了3成!面對突如其來的紅、腫、癢劇烈不適,不少病患心急想擺脫蕁麻疹,希望用最快、最有效的藥物根除蕁麻疹而自行停換藥物,效果卻不見起色。其實慢性蕁麻疹需以「長期治療」的態度對待,才能有效減緩紅腫癢症狀與復發頻率!

根據統計,在台灣至少有五分之一的人都曾受過蕁麻疹之苦。蕁麻疹像顆不定時炸彈會隨時突然發作,起因為皮膚神經過於敏感,遇到外在刺激時,便會引發皮膚或血液中肥大細胞的活化反應,使皮膚血管擴張、起紅色膨疹,嚴重時會變成大面積膨疹影響外觀,在皮膚較薄處(如眼睛、嘴巴)易有血管性水腫,同時也會引起神經興奮,產生嚴重搔癢感,對病患的社交生活造成一大困擾! 其實蕁麻疹有急性與慢性之分,急性蕁麻疹通常有明確過敏原可循,如食物、陽光、氣溫等變化,症狀偶爾發作,像是只要吃到蝦子、海鮮就會引發蕁麻疹,或是喝酒長酒疹,都是屬於此類。但是「慢性」蕁麻疹多數病患其實找不到明確過敏原,症狀會反覆發作,臨床上定義是指尤其當紅、腫、癢症狀日復一日、反覆發作超過「六週」以上。

(圖一:蕁麻疹其實有急慢性之分,臨床上以發病時間是否超過6週為界定。)

無論是急性或是慢性蕁麻疹病患,都千萬不要犯了治療上的迷思而反而無法見到成效,例如:一次用藥後認為症狀解緩即自行停止用藥,或復發時認為原先用藥無效而要求換藥,甚至自行至藥局購藥、尋求偏方等,這些迷思會使蕁麻疹沒有受到持續性的專業控制,症狀便容易長年一而再、再而三發作。而即使身為急性患者也該特別注意,當症狀沒有受到長期良好的控制時,也有可能演變為「慢性」蕁麻疹! 為了幫助病患留心自己的症狀,獲得正確有效的治療,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引進了國際通用的蕁麻疹檢測表格「UAS7」活性七日檢測表,幫助病患每日紀錄蕁麻疹發病的「膨疹數量」和「搔癢程度」。其中「膨疹數量」是依照24小時內發作的膨疹數量作畫分,若24小時內少於20個則為輕微,20-50個為中度,50個以上或融合成大面積膨疹為嚴重。而「搔癢感覺」即是對發作時的騷癢感覺和生活的影響,明定程度上的描述,分為輕微~嚴重。病患應逐日記錄病狀,規律就診1至2週,醫師方能觀察UAS7表格的紀錄,視病狀表現而調整適合的治療方式。現行的治療方式以抗組織胺為主,通常耐心服藥3至6個月,並適時紓解壓力,症狀便能有效改善。

(圖二:國際通用UAS7蕁麻疹檢測表填寫說明,依照自身蕁麻疹發作病狀逐日記錄後,定期向醫師就診諮詢)

(圖三:國際通用UAS7蕁麻疹檢測表。依照自身症狀,圈選UAS7檢測表上相對應的膨疹數量及搔癢程度數值,並將兩數值加總,得到每日總分,一日最高6分。建議患者可自行列印數張UAS7檢測表,定期紀錄1~6週與醫師諮詢症狀,才能獲得適合的治療方式,有效改善症狀!)

建議患者平日應避免易誘發因子,如喝酒、泡湯等;夏季炎熱少穿緊繃衣物;泡澡溫度控制在38度為宜,同時也要懂得放鬆自己的情緒,不只日常生活中的壓力,面對蕁麻疹的發作更不要心慌使自己更焦慮,應該定期向醫師諮詢,紀錄病狀並規律用藥,有效控制自身病狀,以防蕁麻疹突然發作、破壞生活中的重要時刻!

慢性蕁麻疹無藥醫 吃麻油雞可減緩症狀? 台北林口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/黃毓惠醫師

慢性蕁麻疹是一種慢性且長期的疾病,由於病因難確診,也無法事先預防蕁麻疹發作,不定期的紅、腫、癢使得患者深感困擾。根據臨床經驗,許多患者以為治療幾次似乎獲得改善,未與醫師諮詢就自行停藥,病情不但不能改善,甚至恐加重。許多患者復發後,認為治療無效,轉向尋求偏方治療,常導致病情更難以控制。

曾有一位31歲上班族女性,因慢性蕁麻疹困擾多年,認為看西醫無效,吃藥還是會發病。從此開始嘗試坊間各種宣稱可治療蕁麻疹的偏方,包括: 吃素、避開各種過敏食物、喝魚腥草茶、吃麻油雞、塗米酒、塗薑,甚至聽信吃鴿子肉即可治療慢性蕁麻疹。許多患者對疾病有錯誤的認知,聽信偏方而未對症下藥,延誤正確治療,病情當然不會獲得改善。

台灣皮膚科醫學會鼓勵慢性蕁麻疹患者,應透過專業醫師進行診斷,並長期接受正確的治療,醫學會也推出「國際通用UAS7檢測表」讓患者居家紀錄症狀,協助醫師瞭解病情。「UAS7檢測表」針對蕁痲疹的「膨疹數量」及「搔癢程度」兩個評估項目來打分數,患者需要依每日症狀圈選程度數值,並將「膨疹數量」和「搔癢程度」數值加總。

Step1:了解症狀劃分程度

Step2:逐日記錄發病狀況 依照自身症狀,圈選UAS7檢測表上相對應的「膨疹數量」及「搔癢程度」分數。例如,24小時內少於20個膨疹,在膨疹數量的分數即為1;癢感有造成困擾,但不影響日常生活或睡眠,在搔癢程度的分數即為2。將兩個分數加總,即得到每日總分3。 範例如下:

Step3:定期向專科醫師回診

連續紀錄1~2週以上,定期就UAS7表格與醫師討論發病狀況與頻率,以調整治療方式,掌握病情。

雖然慢性蕁麻疹目前還無法根治,但積極的定期治療、長期追蹤,可減緩發作和嚴重程度。不能因一時改善就自行減藥或停止治療,一定要由專業醫師評估與診斷,視病情調整治療方式。呼籲患者應深入瞭解慢性蕁麻疹,提高疾病認知,並以積極、正確的態度來面對,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。

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~版權所有,若欲轉載,請註明出處~

 

購物車

登入

登入成功